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融媒资讯 > 头条

新西兰消费者正由奢入俭 信息泄露困扰中国消费者

作者:中新华媒采编部 时间:2023-03-15阅读数:人阅读
图片
图片

《中新时报》头版头条

AP times-20230315-1.jpg

新西兰消费者正由奢入俭

信息泄露困扰中国消费者


【本报综合消息】(记者 徐晓峰)每年的今天(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消费者权益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得到更好的保护。
消费者权益保障是国际性问题。尽管不同国家体制和法规各异,对消费者维权问题的手段或方式也不尽相同,但追求美好和安全的生活无疑是全人类的共同向往。
新西兰目前拥有与消费有关的法律,至少有8个。它们分别是:消费者保护法、信用法、公平交易法、分期付款购物法、路边停车付费法、主动提供商品和服务法、重量和度量法以及重量和度量修正法。

新西兰消费者有法可依


新西兰于1993年颁布的《消费者保护法》(Consumer Guarantees Act),对公开出售的商品和服务提出了一系列的质量保证要求。商家需要确保商品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送达到消费者,保证商品的质量,以及一定的售后保障。这个规定,无论是新商品、二手商品还是网上购物,都是适用的。
居住在新西兰的袁玮就感慨道,在新西兰,大型的综合超市都有面积很大的信息和服务中心,主要用于接受顾客的退货,经常看到一些人拿着东西在那排队,拿什么的都有,枕头、小家电、家具……这真的是无理由退货,退货的理由多是商品没有与顾客预期的要求一致,无论有没有打开包装,都可以顺利退货。
袁玮同时观察到,顾客经常会因为打折、促销信息购买商品, 但一旦人们发现产品始终在打折,并没有因截止日期而停止,不免心生不悦。根据新西兰《公平交易法》,虚假促销广告是违法的。新西兰最大的自行车零售商曾因此收到依照该法做出的最高一宗罚款——80万纽币。此零售商使用了带有误导性的广告宣传,如“清仓”“半价”,事实上销售价格为原价,商业委员会收到多起投诉后进行了深入调查,罚单旨在告诉销售商:不要愚弄消费者!
市场行为的正常运行需要法律和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新西兰消费者管理局曾采访了大约一万名消费者,73%的受访者对消费相关法律很有信心,这些人更容易在遇到有问题的商品时成功地得到退款或更换,对于不了解法律的人更可能接受到不公正待遇。因此,生活在新西兰的袁玮建议民众,熟悉法律是对自身消费权益最好的保护。

新西兰消费者入不敷出


Kiwibank银行数据显示,往年12月份食品价格通常会下跌,但本季度食品价格却上涨了1.8%,其中肉类的价格上涨了4.2%。过去一年,新西兰人在水果和蔬菜上的花费增加了约20%。
以往,新西兰的高消费力能承担起高物价,人们的生活质量并无影响。但从去年开始,受俄乌战争、新冠疫情、供应链中断、巨额贸易逆差和关闭边境等方面影响,新西兰的消费者同样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据统计,新西兰的国际收支逆差已飙升至34年来的最高水平。截至到去年的12月,新西兰经济收入与支出之间的逆差达到33亿纽币,占经济价值的8.9%,创下自1988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最高水平。也就是说,新西兰现在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完全在靠借贷填饱肚子。

微信截图_20230315191644.png


另据澳新银行ANZ数据显示,新西兰12月消费者信心指数从11月的80.7降至73.8,是2004年有该指数以来的最低水平。通货膨胀、物价飞升、信心指数降低……这一切均表明新西兰消费者的2022年并不好过。
但值得注意的是,新西兰消费者的高消费力仍在。据CEIC全球经济调研数据显示,新西兰2022年第四季度月收入达3609美元,虽相较于前一季度有所下降,但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新西兰消费者由奢入俭


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曾提出过棘轮效应,即人的消费习惯形成后有不可逆性,消费者易于随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费,但不易随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用中国宋代司马光的一句话就可概括,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新西兰消费者经物价上涨、工资下降、消费信心指数下降,不可避免会收紧支出。去年年中,新西兰消费者权益组织 (Consumer NZ)呼吁消费者避开大型连锁超市,花点时间和精力货比三家,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省钱。
不过,在过往消费习惯下,短时间内新西兰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并不会下降,或许会降低一些不必要的奢侈品需求转向必需品,但仍会选择一些低价的商品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就像上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代表低价奢侈品的口红销量反而上升。
新西兰消费者消费欲望不变,商品需求改变的情况下,正是中国商品获得新西兰消费者认可的好时机。一方面,随着中国疫情全面放开,低价且质量好的中国商品将替代高价商品成为新西兰消费者的新选择。另一方面,中国一直是新西兰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商品在新西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来自中国的服装、鞋类或可成为通货膨胀时期新西兰消费者的“口红”。

个人信息泄露

最困扰中国消费者


3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对外发布2023年“提振消费信心”消费维权年主题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认为消费环境越来越好,但仍存在短板问题,其中个人信息泄露最为困扰消费者。
具体来看,超八成受访者对国内消费环境总体表示满意,多数受访者对消费监管力度与成效表示认可。线上线下消费市场发展各有特色,线下市场规范度评价高于线上,线上消费信任度则明显增加。
但当前消费环境中仍存在着一些短板问题亟待改进。从受访者反馈情况来看,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仍然困扰着消费者,排在各类问题首位(37.3%);28.3%的受访者则认为消费中浪费现象(如餐饮浪费)比较严重;26.6%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谣言多发,问题相对突出。消费者关注度较高的消费环境问题还包括预付费/卡商家跑路、虚假宣传或引人误解的宣传,占比人群均超过20%。
在消费维权上,调查数据表明,超九成消费者能够识别消费问题,维权意愿持续增强,选择“默默忍受”的消费者比例较往年继续降低。从有过维权经历的受访者反馈来看,近八成对维权结果表示满意。
调查还发现,消费者通过多种方式获取消费资讯信息,其中,社交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加大。各类促消费活动具有较强吸引力,超七成受访者关注并参与。从消费者自我评价来看,多数人认为自己能够理性消费,绿色低碳、精打细算、货比三家是主流消费心态。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图片均来自互联网,一切版权均归源网站或源作者所有。

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邮箱:[email protected]

会员头像

中新华媒采编部

关注天下,服务新华!

文章详情页底部广告